翰墨飘香润杏林聚财略
书香致远映初心
第四届“健康护航 书香杏林”活动
如约而至
从千余页书海中汲取智慧
在万余文字间沉淀思考
我们精选20篇优秀作品与大家共赏
这里有医者对生命的敬畏聚财略
有对仁心的注解
更有字里行间流淌的赤诚与担当
让我们在墨香中感悟医者情怀
于文韵里汲取奋进力量
让阅读之光照亮健康护航之路
《解密华西》读后感:创新与苦干铸就医疗传奇
南通市中心血站 李婷聚财略
翻开桂克全所著的《解密华西》,华西医院从西南地区普通医院跃升为“中国医学航母”的壮阔历程徐徐展开。这本书以详实史料和生动叙事,展现了华西医院在石应康院长领导下20年改革征程的全景图。尤其令我深思的是:在医疗资源并不占优势的西部,华西如何突破重围?书中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——创新是破局的利刃,苦干是落地的根基。这两大精神如同DNA双螺旋般交织,共同编织了华西的传奇。
展开剩余78%创新:打破常规的破局之道
华西的改革始于1993年那个内外交困的节点:医院管理松散,员工士气低迷,发展资金匮乏。石应康上任之初面对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局促,更是思想观念的桎梏。石应康院长一上任就颠覆传统管理模式,提出从“运动式、命令式、惩罚式”的行政化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。这种模式下,管理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“监工”,而成为提供支持的“助推者”。具体表现为“把球传出去”的授权文化——决策层将权力下放至中层,中层再赋能基层,形成层层激活的“接球”体系。这种转变深刻契合了当代知识型员工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,尤其在新生代医务人员成为主力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。
华西将学科建设视为生命线,创造性实施“内培外引”的人才双引擎战略。一方面,彻底改革住院医师培养体系,借鉴美国模式建立规范化培训制度,加速青年医生成长;另一方面,以“筑巢引凤”的魄力吸引顶尖专家。书中生动描述了石应康“三顾茅庐”邀请留美博士李幼平的场景:在缺乏资金优势的情况下,以医院发展蓝图和个人诚意打动人才。为避免人才“水土不服”,华西制定了一套精准的引进标准:价值观契合度、改革风险承受力、结果导向思维、学科前瞻视野。这套标准对血站同样适用——在引进成分血制备、免疫血液学等专业人才时,除技术能力外,更需考察其对无偿献血事业特殊性的理解,以及面对应急供血压力的心理韧性。
华西“借外脑”实现跨越发展,开放胸襟令人叹服。1998年邀请美国设计团队优化院区规划,使建筑布局与医疗流程完美契合;2002年引进香港餐饮管理体系,投资4000万元建成智能化中央厨房;2006年携手东华软件打造医疗信息化平台。这些决策在当时面临质疑,但最终证明其价值——高品质的餐饮服务在汶川地震救援期间保障了数千人的膳食供应;信息化系统为区域协同医疗奠定基础。
华西的创新不仅是引进,更有因地制宜的创造。其首创的“科室成本核算”制度将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医疗管理,通过绩效改革激发科室活力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仅凭600万元财政拨款,他们建成了价值7000万元的外科大楼,实现床位数从1235张到4800余张的扩张,且做到“全球最大单体医院无贷款”。这种在约束条件下创造可能的能力,对常受经费限制的血站尤具参考价值。
苦干:愿景落地的核心动能
华西的辉煌绝非仅靠理念创新,更有无数昼夜的埋头苦干作为支撑。这种苦干不是蛮干,而是目标明确、方法科学、意志坚定的持续奋斗。华西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清晰划分为“力破困局(1993-1999)”、“乘胜追击(2000-2007)”、“脱胎换骨(2008-2013)”三个阶段。每个阶段聚焦核心矛盾:初期主攻后勤漏洞堵塞与成本控制;中期转向学科建设与科研突破;后期着力区域协同与分配改革。这种分步实施、重点突破的策略,避免了“四面出击”的资源分散。
华西的苦干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。当大多数医院还在用“维修救火队”模式处理设备故障时,华西率先推行后勤标准化:制定设备保养规程,建立预防性维护体系,将被动抢修转为主动管理。这种精益思维在血站尤为珍贵——从献血车物品定位管理到冷链温度监控,从试剂批号追溯到耗材使用记录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血液安全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基层员工自发的“品管圈”活动。医院未下达行政命令,而是通过树立标杆、分享成果、制度转化等方式,激发员工从“要我解决”转向“我要解决”。这种自下而上的改进模式在血站可广泛应用——鼓励采血班组自主优化排班流程,推动检验科室改良试剂配制方法,支持送血团队设计配送路径算法,让一线智慧成为持续改进的源头活水。
二十年如一日,华西的苦干是跨越周期的坚守。从石应康1993年上任到2013年卸任,二十年持续推动改革不间断。尤其在运营管理部建立初期,面对“狗拿耗子”的质疑,团队顶住压力坚持三年,最终用实际成效赢得信任。这种长期主义精神提醒我们:血站的信息化建设、质量管理体系完善、服务流程优化等重大改革,需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怀,甘做打基础、利长远的铺垫工作。书中记载了多个“刮骨疗伤”式的改革案例:打破“大锅饭”实施绩效分配改革;推动后勤社会化触动既得利益;重组学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。每一次改革都伴随阵痛,但华西人用“三不倒”(难不倒、吓不倒、夸不倒)精神扛过风雨。
合上《解密华西》,那些改革者的身影仍在脑海挥之不去:石应康在简陋办公室勾画蓝图的专注,后勤工人在机房记录设备参数的严谨,科研团队为突破技术瓶颈的彻夜坚守……。他们用二十年光阴证明:创新是医疗进步的引擎,苦干是生命事业的基石。这种精神不限于华西,更应成为所有医疗机构的基因。对血站工作者而言,这本书是映照自身工作的明镜。当我们在思考如何缩短献血等待时间时,在深夜冒雨运送急救用血时,在实验室反复验证检测结果时,华西经验告诉我们:伟大源自平凡积累,变革始于脚下行动。每一袋安全血液的背后,既需要智能预约系统的创新思维聚财略,也离不开逐项核对标签的细致苦干;既需要血液预警机制的科学构建,也依靠24小时待命的责任坚守。
发布于:北京市库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